【汗牛充栋相关典故】“汗牛充栋”是一个常用的成语,用来形容书籍极多,多得可以累得牛出汗,堆满屋子。这个成语不仅形象生动,而且背后还有一段历史典故,反映了古代文人对书籍的珍视与积累。
一、成语来源与典故
“汗牛充栋”最早出自唐代文学家柳宗元的《送薛存义序》。原文为:“其送书也,车轴之折,牛汗于途,而藏书之家,多至盈室。”
这句话的意思是:当人们运送书籍时,车辆的轴都可能被压断,牛在途中累得满身大汗,而藏书的人家中则书籍多得连房间都装不下。后人将这一场景提炼成“汗牛充栋”,用以形容书籍数量庞大。
二、成语含义与使用场景
项目 | 内容 |
成语 | 汗牛充栋 |
拼音 | hàn niú chōng dòng |
含义 | 形容书籍极多,多得可以累得牛出汗,堆满屋子。 |
出处 | 唐·柳宗元《送薛存义序》 |
用法 | 多用于形容书籍、文献、资料等数量庞大。 |
近义词 | 书籍如山、浩如烟海、卷帙浩繁 |
反义词 | 寥寥无几、屈指可数、少之又少 |
三、历史背景与文化意义
在古代,书籍极为珍贵,抄写一本经典往往需要耗费大量人力和时间。因此,能够拥有大量藏书的家庭或机构,在当时是非常少见且值得尊敬的。柳宗元所描述的“汗牛充栋”,不仅是对书籍数量的夸张描写,更是对知识积累的一种赞美。
此外,“汗牛充栋”也反映出古代文人对于知识的追求和尊重,体现出一种勤学苦读的精神风貌。
四、现代应用与延伸
在现代社会,“汗牛充栋”依然常用于描述图书馆、书店、电子资源库等地方书籍或信息量庞大的情况。例如:
- “这家图书馆的藏书可谓汗牛充栋,涵盖了各个学科领域。”
- “互联网上的信息汗牛充栋,让人难以一一浏览。”
虽然现代社会的“汗牛充栋”不再依赖牛马运输,但其背后的含义——对知识的重视与积累——仍然具有现实意义。
五、总结
“汗牛充栋”不仅是一个生动的成语,更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它源于古代文人对书籍的珍视,体现了古人对知识的追求与积累精神。如今,这一成语在日常生活中仍被广泛使用,提醒我们珍惜知识、不断学习。
通过了解“汗牛充栋”的典故,我们不仅能更好地理解这句成语的含义,还能从中感受到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