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说文言考点汇总】《师说》是唐代文学家韩愈的代表作之一,文章围绕“从师学习”的重要性展开论述,提出了“古之学者必有师”“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等经典观点。作为中学语文的重要篇目,《师说》在文言文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也是高考文言文阅读和翻译的重点内容。
本文将对《师说》中的文言知识进行系统梳理,包括实词、虚词、句式、特殊用法及常见考题类型,帮助学生高效掌握文言考点。
一、重点实词归纳
序号 | 词语 | 释义 | 出处 |
1 | 师 | 老师 | “古之学者必有师” |
2 | 学 | 学习 | “古之学者必有师” |
3 | 道 | 道理、学问 |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
4 | 传 | 传授 |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
5 | 解 | 解答 |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
6 | 惑 | 疑难问题 |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
7 | 或 | 有的人 | “或不焉” |
8 | 小学 | 小的方面 | “小学而大遗” |
9 | 吾 | 我 | “吾师道也” |
10 | 师道 | 从师求学的道理 |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
二、重点虚词归纳
序号 | 虚词 | 用法 | 例句 | 释义 |
1 | 之 | 助词,的 | “古之学者必有师” | 的 |
2 | 也 | 句末语气词 | “古之学者必有师也” | 表肯定语气 |
3 | 而 | 连词,表转折/顺承 | “小学而大遗” | 但是、却 |
4 | 以 | 介词,用来 | “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 用来 |
5 | 乎 | 语气词,相当于“于” |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 于、比 |
6 | 其 | 代词/语气词 | “其可怪也欤” | 他们、难道 |
三、特殊句式与语法现象
类型 | 举例 | 说明 | |
1 | 宾语前置 |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 “之”为宾语前置的标志 |
2 | 判断句 |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 “……也”表示判断 |
3 | 省略句 | “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 省略了“之”指代李蟠 |
4 | 被动句 | “不拘于时” | “于”表被动 |
5 | 固定结构 | “吾师道也” | “……也”表强调 |
四、常见文言翻译题型
1. 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如:“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翻译:老师,是用来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答疑难的人。
2. 注意古今异义词
如:“小学”在文中指“小的方面”,不是现代意义的“小学教育”。
3. 理解文言虚词的作用
如:“其可怪也欤”中“其”表示反问语气,翻译为“难道”。
4. 关注句子结构
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属于宾语前置句,翻译时要调整语序。
五、高频考题类型
考题类型 | 示例 | 答案 | |
1 | 文言实词解释 | “小学而大遗”中“小学”是什么意思? | 小的方面 |
2 | 文言虚词辨析 | “之”在“古之学者”中是什么用法? | 的 |
3 | 句子翻译 |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 老师,是用来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答疑难的人。 |
4 | 文言句式判断 | “不拘于时”是哪种句式? | 被动句 |
5 | 内容理解 | 韩愈认为“从师”的必要性体现在哪里? | 人非生而知之,必须通过学习和请教他人来获得知识。 |
六、总结
《师说》不仅是文言文的经典篇章,更是培养学生文言阅读能力的重要素材。通过对实词、虚词、句式的深入分析,结合常见的考试题型,可以帮助学生更准确地把握文言文的学习方向。建议在复习过程中注重积累、多做练习,并结合语境理解文意,从而提高文言文的理解与运用能力。
如需进一步解析《师说》的写作背景、思想内涵或拓展阅读材料,欢迎继续提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