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入声字】入声字是汉语古音中的一种特殊声调,主要存在于古代汉语的四声(平、上、去、入)之中。在现代普通话中,入声字已经消失,大部分入声字被归入阴平、阳平、上声或去声中。但在中国南方的一些方言(如粤语、吴语、闽南语等)中,入声仍然保留,并且是重要的语音特征。
入声字的特点是发音短促、音节结尾有明显的“闭口”现象,通常以塞音(如-p、-t、-k)收尾。这种发音方式在普通话中已不复存在,但在一些方言中仍清晰可辨。
入声字的基本特点总结:
1. 发音短促:入声字发音时声音短而有力,不像平声那样悠长。
2. 结尾有辅音:大多数入声字以-p、-t、-k等辅音结尾。
3. 古音四声之一:在古代汉语中,入声是独立的声调,与平、上、去并列。
4. 普通话中消失:现代普通话中没有入声,入声字被分配到其他声调中。
5. 保留于部分方言:如粤语、客家话、闽南语等方言中仍有入声。
常见入声字举例(按拼音分类)
| 拼音 | 入声字示例 | 现代普通话读音 | 说明 |
| bā | 白、百、伯 | bái、bǎi、bó | 原为入声,现归入阳平 |
| dí | 的、得、滴 | de、de、dī | 原为入声,现归入阴平或阳平 |
| lì | 力、立、栗 | lì、lì、lì | 原为入声,现归入去声 |
| qù | 去、曲、取 | qù、qū、qǔ | 原为入声,现归入去声 |
| zhuō | 拙、捉、卓 | zhuō、zhuō、zhuō | 原为入声,现归入阳平 |
| shuō | 说、脱、悦 | shuō、tuō、yuè | 原为入声,现归入阳平或去声 |
总结
入声字是古代汉语中一个独特的声调类别,其发音短促、结尾多为辅音,具有鲜明的语音特征。虽然在普通话中已经消失,但在许多方言中依然保留着这一特点。了解入声字不仅有助于理解古诗词的韵律,也能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汉语的历史演变和地域差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