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言危行是什么意思】“危言危行”是一个汉语成语,出自《论语·宪问》:“子曰:‘邦有道,危言危行;邦无道,危言而逊行。’”意思是:在国家政治清明的时候,说话要正直、行为要端正;而在国家混乱的时候,虽然说话仍要正直,但行动上要谨慎退让。
这个成语强调的是在不同社会环境下,人们应有不同的言行方式,体现出一种责任感与智慧的结合。
“危言危行”原意是指在国家有道时,君子应敢于直言、行为端正;而在国家无道时,则应保持正直的言论,但行为上要更加谨慎。这个成语不仅体现了儒家思想中对士人责任的要求,也反映出面对不同环境时应有的处世态度。
表格展示:
项目 | 内容 |
成语名称 | 危言危行 |
出处 | 《论语·宪问》 |
原意 | 在国家有道时,说话正直、行为端正;国家无道时,言正直、行谨慎 |
现代引申义 | 指人在不同环境中应保持正直的言论,同时根据情况调整行为方式 |
适用对象 | 一般用于形容有责任感、有操守的人 |
使用场景 | 多用于评价一个人在不同社会环境下的道德表现和处世态度 |
文化内涵 | 体现儒家思想中的“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以及“进退有度”的智慧 |
通过以上总结和表格,我们可以更清晰地理解“危言危行”的含义及其在现实中的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