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旰食宵衣出处于哪里】一、
“旰食宵衣”是一个汉语成语,用来形容君主或官员勤于政事,日夜操劳。该成语最早出自古代文献,具有深厚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其字面意思为“吃晚饭时已到深夜,穿衣服时天还未亮”,形象地表达了工作时间长、辛劳程度高的状态。
为了更清晰地展示“旰食宵衣”的出处及相关信息,以下将通过表格形式进行整理,帮助读者快速理解其来源、含义及用法。
二、表格展示
| 项目 | 内容 |
| 成语名称 | 旰食宵衣 |
| 出处 | 《旧唐书·太宗纪》:“朕每夜未寝,常思百姓之忧;旦日未起,先理万机。旰食宵衣,实为国事。” |
| 字面解释 | “旰”指深夜,“宵”指夜晚,“食”与“衣”分别指吃饭和穿衣,表示日夜操劳。 |
| 含义 | 形容君主或官员勤于政务,日夜操劳,尽职尽责。 |
| 使用场景 | 多用于赞美领导者或公职人员的敬业精神和奉献精神。 |
| 文化意义 | 反映了中国古代对“勤政爱民”理念的推崇,体现了儒家思想中对官员责任的重视。 |
| 现代应用 | 常见于文学作品、演讲稿、新闻报道等,用以强调工作的认真与责任感。 |
三、结语
“旰食宵衣”不仅是一个成语,更是中华文化中一种精神象征,体现了古人对职责与奉献的高度认同。了解其出处和含义,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传统文化中对领导力和责任感的重视。在现代语境中,这一成语依然具有现实意义,提醒我们在工作中应具备敬业精神与担当意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