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鼎绝膑故事来源是什么】“举鼎绝膑”是一个源自中国古代历史典故的成语,常用来形容因过度逞强、力不从心而导致严重后果。这个成语背后有一个真实的历史人物和事件,下面将对“举鼎绝膑”的故事来源进行总结,并通过表格形式清晰展示相关信息。
一、故事来源总结
“举鼎绝膑”最早见于《史记·项羽本纪》中关于楚霸王项羽的记载。据传,项羽年少时曾力能扛鼎,显示出非凡的力量。一次,他看到有人举起一口大鼎,便上前尝试,结果用力过猛,导致膝盖骨折(即“绝膑”)。这一事件被后人引申为“举鼎绝膑”,寓意做事过于逞强、超出自身能力范围,最终招致失败或伤害。
虽然《史记》并未详细描写这一事件的具体过程,但后世文人多以此典故来警示人们要量力而行,不可盲目逞强。
二、信息表格
项目 | 内容 |
成语名称 | 举鼎绝膑 |
出处 | 《史记·项羽本纪》 |
故事人物 | 项羽(楚霸王) |
故事背景 | 项羽年轻时力大无穷,曾试图举起一口大鼎,因用力过猛导致膝盖骨折 |
含义 | 比喻因逞强、超出自身能力而招致失败或伤害 |
延伸意义 | 警示人们要量力而行,避免盲目自信 |
文化影响 | 成为后世文学与教育中的常用典故,用于劝诫 |
三、结语
“举鼎绝膑”虽源于古代历史人物的真实经历,但其含义早已超越了具体事件本身,成为中华文化中一个重要的警示性成语。它提醒我们在面对挑战时,应理性评估自身能力,避免因一时冲动而酿成大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