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相径庭是什么意思】“不相径庭”是一个汉语成语,常用于形容两个事物或观点虽然表面上看起来有差异,但其实本质相近、相差不大。这个成语来源于古代的比喻,意指两条道路虽然分岔,但最终走向相同,因此并不相违背。
一、成语释义总结
词语 | 不相径庭 |
拼音 | bù xiāng jìng tíng |
出处 | 《庄子·齐物论》:“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果且有彼且有此乎?其无有彼且有此乎?”后引申为“不相径庭”。 |
含义 | 表面不同,但实质相近;虽有差异,但不冲突。 |
用法 | 多用于描述观点、方法、结果等之间的相似性。 |
近义词 | 大同小异、殊途同归、异曲同工 |
反义词 | 截然不同、大相径庭、南辕北辙 |
二、详细解析
“不相径庭”中的“径”指的是小路,“庭”是庭院,原意是说两条小路虽然分开,但最后都通向同一个庭院,表示方向一致、目标相同。后来引申为两种事物虽有差别,但并不矛盾,甚至可以互补。
例如:
- 两个人的解决方式不同,但结果一样,可以说他们的方法“不相径庭”。
- 两种理论看似对立,实则在核心思想上一致,也可用“不相径庭”来形容。
三、使用注意事项
1. 适用对象:多用于抽象事物,如观点、方法、结果等,较少用于具体事物的比较。
2. 语气:带有肯定和包容的意味,强调差异中的共性。
3. 避免误用:不要与“大相径庭”混淆。“大相径庭”表示差异极大,而“不相径庭”则强调差异不大。
四、常见搭配示例
句子 | 解析 |
他们的想法虽然不同,但目的是一致的,可以说是不相径庭。 | 强调表面不同,但实质一致。 |
这两种方案看似不同,实际上不相径庭,都能解决问题。 | 表示方法不同但效果相似。 |
两篇文章的写作风格不同,但主题一致,可谓不相径庭。 | 说明风格差异但内容相近。 |
五、总结
“不相径庭”是一个富有哲理的成语,强调在差异中看到一致性。它提醒我们在面对不同意见或做法时,不应只看表面的分歧,而应关注背后的共同点。这种思维方式有助于促进理解、包容与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