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童趣原文】《童趣》是清代文学家沈复所著《浮生六记》中的一篇散文,原文以儿童的视角描写了一件平凡却充满趣味的小事,展现了孩童天真烂漫、富有想象力的性格特点。文章语言简练,意境清新,体现了作者对童年生活的怀念与珍视。
一、原文总结
《童趣》讲述了作者年幼时在夏日的庭院中,观察蚊子飞舞时,将它们想象成群鹤在空中飞翔,并通过“私拟作群鹤舞空”的方式,赋予自然现象以诗意的想象。随后,他用烟雾作为“云”,又将蚊子比作“青云白鹤”,并从中获得乐趣。这种将现实与幻想结合的能力,正是童年的独特之处。
文章通过一个简单的场景,表达了儿童对世界的好奇心和丰富的想象力,同时也反映了作者对童年生活深深的怀念之情。
二、原文内容及解析表
原文句子 | 现代汉语翻译 | 解析 |
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 | 我回忆童年的时候,能够睁大眼睛对着太阳,看得非常清楚。 | 表现了童年时期敏锐的观察力。 |
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 看到微小的东西也一定会仔细观察它的纹理,所以常常有超出事物本身的乐趣。 | 强调儿童善于观察和想象。 |
夏月则用纱帐罩之,留蚊于其中,徐喷以烟,使其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 | 夏天就用纱帐把蚊子罩起来,慢慢喷上烟,让它们冲着烟飞舞鸣叫,当作青云白鹤来看。 | 通过想象将蚊子变为鹤,体现童趣。 |
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蛤蟆也。 | 忽然有一个巨大的东西,像拔起山、推倒树一样扑过来,原来是只癞蛤蟆。 | 突然的惊吓打破了幻想,回归现实。 |
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 它舌头一伸,两只虫子就被它吞吃了。 | 描写癞蛤蟆吃虫的情景,增添故事性。 |
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一惊。 | 我当时年纪还小,正出神地看着,不禁惊讶地叫出声来。 | 表现了作者被眼前情景震撼的心理反应。 |
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 镇定下来后,捉住蛤蟆,打了几十下,把它赶到别的院子去了。 | 表现出孩子对幻想破灭后的不满与报复心理。 |
三、总结
《童趣》虽短,却蕴含深刻的人生哲理。它不仅展示了儿童纯真的心灵和丰富的想象力,也反映了作者对童年时光的无限眷恋。文章通过一个简单的故事,传达了人与自然、现实与幻想之间的微妙关系。
这篇文章之所以流传至今,正是因为其真实、细腻的情感表达,以及对童真世界的深情描绘。无论时代如何变迁,那份对世界充满好奇与想象的心,始终是人类最宝贵的财富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