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的校训出处】北京师范大学(简称“北师大”)作为中国著名的高等学府之一,其校训不仅体现了学校的精神内核,也承载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北师大的校训是“学为人师,行为世范”,这句话简洁有力,蕴含着对教师职业的崇高要求和对个人修养的严格标准。
为了更清晰地展示这一校训的出处与内涵,以下将从来源、含义、历史背景等方面进行总结,并通过表格形式呈现关键信息。
一、校训内容
北师大的校训为:
“学为人师,行为世范。”
这八个字由著名教育家、北师大老校长陈垣先生于1980年代提出,后被正式确立为学校的校训。
二、校训出处
| 项目 | 内容 |
| 校训原文 | “学为人师,行为世范。” |
| 提出者 | 北京师范大学原校长陈垣 |
| 提出时间 | 1980年代 |
| 确立时间 | 1990年代初 |
| 出处来源 | 陈垣先生在长期教育实践中提炼总结,结合中国传统教育理念 |
三、校训含义解析
- “学为人师”:强调教师应具备扎实的学识,才能成为学生的榜样。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以自身学识和人格魅力影响学生。
- “行为世范”:要求教师在日常行为中做到言行一致,树立良好的道德风范,成为社会的楷模。
这两句话既是对教师职业的规范,也是对师生共同成长的期望。
四、历史背景与文化渊源
北师大自建校以来,一直以培养优秀教育人才为己任。校训的提出,正是基于学校深厚的师范教育传统和对中国教育事业的责任感。
“学为人师,行为世范”这一理念,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教育思想中的“师道尊严”和“身教重于言教”。它不仅是对教师的要求,更是对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的勉励。
五、总结
北师大的校训“学为人师,行为世范”源自该校老校长陈垣先生的教育理念,体现了北师大人对教育事业的深刻理解与执着追求。这一校训不仅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师生,也成为中国师范教育精神的重要象征。
通过以上内容的梳理与表格展示,我们可以更加清晰地了解北师大校训的来源与意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