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搭石课文资料】《搭石》是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的一篇散文,作者是刘章。文章通过描写家乡人们在过河时摆放搭石的场景,展现了乡村生活的朴素与和谐,同时也表达了人们对他人、对生活的关爱与责任感。本文语言朴实,情感真挚,是一篇富有教育意义的文章。
一、课文
《搭石》讲述了作者童年时在家乡看到的“搭石”现象。在没有桥的地方,村民们会从河里捡来平整的石头,摆放在河中,供行人踩着过河。这些石头被称作“搭石”。文中通过对老人们、年轻人和孩子们不同行为的描写,表现了人们之间相互帮助、互相关心的精神风貌。作者通过对搭石的细致观察,抒发了对家乡、对亲人、对生活深深的热爱与怀念之情。
二、课文重点内容整理
项目 | 内容 |
作者 | 刘章 |
体裁 | 散文 |
主题 | 表现乡村生活的和谐美,赞扬人与人之间的互助精神 |
情感基调 | 温暖、朴实、深情 |
人物形象 | 老人、青年、孩子——各有不同的行为表现,共同体现助人为乐的精神 |
写作手法 | 细节描写、拟人化、象征手法(搭石象征人与人之间的联系) |
语言风格 | 简洁明了,富有画面感,情感真挚 |
三、课文赏析要点
1. 细节描写生动:如“上了年岁的人,无论怎样急着赶路,只要发现哪块搭石不平稳,就一定会放下带的东西,找来合适的石头搭上。”这句描写体现了老人的责任感和对他人的关怀。
2. 象征意义深刻:搭石不仅是过河的工具,更象征着人与人之间的桥梁,传递着温暖与善意。
3. 结构清晰:文章按照时间顺序展开,从早晨到傍晚,层层递进,情感逐渐加深。
四、教学目标(适用于教师参考)
-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家乡的深厚感情。
- 学习通过细节描写表达情感的方法。
- 感受人与人之间互帮互助的美好品质。
- 培养学生观察生活、感悟生活的习惯。
五、延伸思考
读完《搭石》,我们可以思考:在现代社会中,虽然我们不再用搭石过河,但人与人之间的“搭石”依然存在。比如:公交车上的让座、同学间的帮助、陌生人之间的善意……这些都是一种“搭石”,连接着彼此的心灵。
结语
《搭石》虽短,却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它不仅是一篇描写乡村生活的文章,更是一首赞美人性美好的诗。通过这篇文章,我们学会了感恩、理解与付出,也更加珍惜生活中那些看似平凡却充满温情的瞬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