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不释卷的故事简介】“手不释卷”是一个源自古代的成语,形容一个人勤奋好学、专心致志地读书,即使在闲暇时也不放下书本。这个成语背后有一个真实的历史人物——吕蒙,他是三国时期东吴的重要将领,原本并不擅长文墨,后来在孙权的劝导下开始刻苦学习,最终成为一位文武双全的名将。
故事简介总结:
“手不释卷”最早出自《三国志·吴书·吕蒙传》。故事讲述的是东吴名将吕蒙起初因出身武将,不重视读书,后在孙权的劝说下开始认真研读经典,不仅提升了自身的文化素养,还在战场上展现出非凡的智慧和谋略。他最终成为一位文武兼备的将领,被后人称赞为“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
故事关键点表格:
项目 | 内容说明 |
成语来源 | 《三国志·吴书·吕蒙传》 |
主要人物 | 吕蒙(东吴名将)、孙权(东吴君主) |
故事背景 | 吕蒙原为武将,不喜读书,后在孙权鼓励下开始努力学习 |
核心寓意 | 勤奋学习可以改变人的命运,知识能提升个人能力与地位 |
典故出处 | “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 孙权对吕蒙的劝学之言 |
后世影响 | “手不释卷”成为形容人勤奋读书的成语,常用于激励人们坚持学习 |
现代应用 | 多用于赞扬他人或自我勉励,强调持续学习的重要性 |
通过这个故事,我们可以看到,无论出身如何,只要肯下功夫学习,就一定能取得进步。吕蒙的经历也提醒我们:学习是一条通往成功的道路,不应因一时的困难而放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