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刷子李》是一篇具有浓厚地方特色和深刻文化内涵的文章。作为部编版教材中的经典篇章之一,它不仅展现了冯骥才先生对民间手艺人的细腻刻画,还蕴含了丰富的德育价值。以下从课堂实施的角度出发,对该课的教学设计与执行进行评价,总结其优点与不足。
一、优点
1. 情境创设生动有趣
优秀的课堂往往始于良好的导入。执教者通过视频、图片或故事讲述等方式,将学生带入天津卫这一独特的文化背景之中,激发了孩子们的好奇心与学习兴趣。这种贴近生活的引入方式能够迅速拉近文本与学生的距离,使他们更愿意投入到接下来的学习活动中去。
2. 注重朗读指导
文章语言优美且富有节奏感,《刷子李》中的细节描写尤为精彩。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充分重视朗读训练,引导学生反复诵读重点段落,并结合语境理解字里行间的含义。通过听范读、模仿读等形式,帮助学生更好地体会作者的情感表达及人物性格特征。
3. 启发式提问激发思考
教师善于运用开放性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文本意义。例如,“为什么称李善才为‘刷子李’?”、“你觉得他有哪些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等问题既紧扣课文内容,又能促使学生产生深层次的思考,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4. 渗透传统文化教育
本课不仅关注语言文字本身的学习,还将天津非物质文化遗产——泥人张彩塑艺术融入其中,让学生感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这种跨学科融合的做法拓宽了学生的视野,增强了民族自豪感。
二、缺点
1. 时间分配不够均衡
在实际操作过程中,部分教师可能会过于侧重某些环节(如朗读指导),而忽视了其他重要内容的讲解。比如对于文章结构分析或者写作技巧探讨的时间安排可能稍显仓促,导致学生无法全面掌握知识点。
2. 互动交流略显单一
虽然课堂上设置了小组讨论等环节,但整体来看,师生之间的互动形式较为传统,缺乏创新元素。如果能尝试更多元化的参与方式,比如角色扮演、情景模拟等,则可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与参与度。
3. 评价机制有待完善
对于学生的回答给予及时反馈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在实际教学实践中发现,有些老师虽然鼓励学生发言,但在评价时却显得较为笼统模糊,未能具体指出哪些方面做得好,哪些地方需要改进。因此建议建立更加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以促进学生持续进步。
综上所述,《刷子李》这篇课文的教学具有许多亮点,同时也存在一些可改进之处。希望广大一线教师能够在今后的工作中不断优化自己的教学策略,力求做到扬长避短,让每堂课都成为充满智慧火花的交流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