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垂暮的基础解释】“垂暮”一词常用于描述人到晚年、年老体衰的状态。在汉语中,“垂”有“将要、接近”的意思,“暮”则指傍晚、晚年。因此,“垂暮”合起来表示一个人接近生命的末期,或处于人生晚期的阶段。
在文学、历史、日常用语中,“垂暮”往往带有情感色彩,表达对衰老、时间流逝的感慨。它不仅是一个时间上的概念,也常常与人生经历、情感状态相结合。
垂暮的简要总结
| 项目 | 内容 |
| 词语结构 | “垂”+“暮” |
| 含义 | 指人到晚年,接近生命末期;也可形容事物临近结束 |
| 用法 | 多用于书面语、文学作品中,带有情感色彩 |
| 近义词 | 老迈、暮年、迟暮、老年 |
| 反义词 | 青春、少年、盛年 |
| 文化背景 | 常见于古诗文、散文中,表达对时间流逝的感叹 |
| 延伸意义 | 有时也可比喻事业、时代等进入衰退阶段 |
垂暮的使用场景举例
1. 文学作品:如杜甫《登高》中“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表达了诗人面对岁月流逝时的苍凉心境。
2. 日常表达:人们常说“他已到垂暮之年”,用来形容老人身体衰弱、行动不便。
3. 历史人物:历史上一些老将、名士常被描述为“垂暮英雄”,突出其虽年老仍不减风骨。
总结
“垂暮”不仅是时间上的一个阶段,更是一种人生状态的体现。它承载着人们对生命、时光、命运的思考与感悟。在语言运用中,它既具象又抽象,是中华文化中富有诗意的一个词汇。通过了解其含义与用法,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汉语中的情感表达与文化内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