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钟毁弃瓦釜雷鸣指什么】“黄钟毁弃,瓦釜雷鸣”是一句出自《楚辞·卜居》的成语,原意是说高贵的乐器(黄钟)被毁坏抛弃,而粗劣的陶罐却发出雷鸣般的响声。这句话用来比喻贤才被埋没、不被重用,而庸人却喧嚣得意,占据高位。
一、
“黄钟毁弃,瓦釜雷鸣”是中国古代文学中极具象征意义的一句话,常用于表达对社会不公、人才被忽视、庸人得志现象的不满与批判。黄钟代表高雅、正统、有德之人;瓦釜则象征低俗、无能、庸碌之辈。当贤者被冷落、贬斥,而庸人却大行其道时,便形成了“黄钟毁弃,瓦釜雷鸣”的局面。
这一说法不仅在古代文人中广为流传,在现代也常被用来形容职场、官场、社会中出现的不公平现象,强调了“德才兼备”与“任人唯亲”之间的冲突。
二、表格展示
词语 | 含义 | 象征意义 | 使用场景 |
黄钟 | 古代音律中的最高音,象征高雅、正统、有德之人 | 贤才、君子、有才能的人 | 表达对贤者的尊重或惋惜 |
毁弃 | 被破坏、抛弃 | 被忽视、被贬斥 | 描述贤才不得重用 |
瓦釜 | 粗陶制的锅,象征低俗、无能、庸人 | 庸人、小人、无德之人 | 描述无能者得意 |
雷鸣 | 响声巨大,比喻喧嚣、显赫 | 无能者喧嚣、得势 | 描述庸人得势、喧闹 |
三、延伸理解
此句不仅表达了对现实的不满,也反映了古人对“德治”“仁政”的理想追求。在历史上,许多士人因直言进谏、坚持操守而被贬斥,而奸佞之徒却凭借权术飞黄腾达,这种现象屡见不鲜。因此,“黄钟毁弃,瓦釜雷鸣”不仅是对社会现状的描述,也是对道德价值的呼唤。
在当代社会,虽然形式不同,但类似的现象依然存在。无论是职场中的“能者多劳、庸者多得”,还是社会上的“劣币驱逐良币”,都可以用这句古语来形容。
四、结语
“黄钟毁弃,瓦釜雷鸣”虽出自古籍,但其内涵深刻,至今仍具有现实意义。它提醒我们重视德才兼备的人才,警惕庸人得势的现象,推动社会向更公平、公正的方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