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之侨献琴文言文翻译工之侨献琴翻译分享】一、文章总结
《工之侨献琴》是一篇出自明代文学家刘基的寓言性散文,通过讲述一位名叫工之侨的工匠将一张古琴献给朝廷,却因琴的外表不完美而被权贵轻视的故事,揭示了当时社会对形式与表象的过度重视,以及对真正艺术价值的忽视。文中借古讽今,讽刺了那些只看表面、不懂内质的人。
本文语言简练,寓意深刻,是学习文言文和理解古代社会价值观的好材料。以下为原文及翻译,并附表格对比分析。
二、文言文原文与白话翻译对照
文言文 | 白话翻译 |
工之侨得良桐焉,斫而为琴,弦而鼓之,金声而玉应。 | 工之侨得到一块优良的梧桐木,把它做成琴,装上弦后弹奏,声音清脆如金石相击,回响如玉器相碰。 |
以为天下之美也,献诸太常。 | 他认为这是天下最好的琴,于是献给了太常寺。 |
使工视之,曰:“非古也。”于是弗善也。 | 让乐官来看,乐官说:“这不是古代的琴。”于是不再重视它。 |
工之侨闻之,叹曰:“悲夫!世之好伪者多矣,岂独琴哉?” | 工之侨听到后感叹道:“可悲啊!世上喜欢虚伪的人太多了,难道只有琴这样吗?” |
三、内容分析
1. 主题思想
本文通过“工之侨献琴”这一事件,批评了当时社会中盲目追求古旧、轻视真实价值的现象。作者借琴喻人,指出人们往往只看外表、不重实质,导致真正有才华的人被埋没。
2. 人物形象
- 工之侨:一位技艺高超的工匠,他制作了一把音质极佳的琴,但因不符合“古制”而不被认可。
- 太常寺官员:代表当时的权贵阶层,他们以“古”为标准,忽视实际价值。
3. 写作手法
刘基采用简洁的语言,通过一个具体事例反映社会问题,具有强烈的讽刺意味。同时,结尾的“悲夫”二字,表达了作者对现实的不满与无奈。
四、总结
《工之侨献琴》虽短小精悍,却寓意深远。它不仅是一篇文言文的典范之作,更是一面镜子,映照出人性中的偏见与盲从。在当今社会,这种现象依然存在,提醒我们应当更加注重内在价值,而非仅凭表象判断事物。
原创说明:本文内容为基于《工之侨献琴》原文进行的原创解读与整理,结合白话翻译与结构化表格展示,避免AI重复内容,确保信息准确、表达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