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鲈鱼堪脍的典故是谁】“鲈鱼堪脍”是一个源自中国古代历史典故的成语,常用来表达对家乡、故乡或美好生活的怀念。这个典故最早出自东晋时期的历史人物张翰的故事,后被文人墨客广泛引用,成为思乡之情的象征。
一、典故来源总结
“鲈鱼堪脍”出自《晋书·张翰传》。张翰是西晋时期的文学家,因见秋风起而思故乡吴中的鲈鱼,于是辞官归隐,表达了对家乡的深切思念和对自由生活的向往。
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张翰选择放弃仕途,回到故乡,体现了他对个人志趣与生活品质的重视,也反映了古代士人对“功名利禄”的淡泊态度。
二、典故核心
项目 | 内容 |
典故出处 | 《晋书·张翰传》 |
主要人物 | 张翰(西晋文学家) |
典故背景 | 秋风起时思乡情切 |
典故含义 | 表达对家乡、故乡的思念之情 |
延伸意义 | 对功名的淡泊、对自由生活的追求 |
后世影响 | 成为文人思乡情感的象征 |
三、相关诗句与引用
“鲈鱼堪脍”这一典故在后世诗词中多次出现,如:
- 陆游《临安春雨初霁》:
“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
虽未直接提到“鲈鱼”,但表达了类似的思乡情绪。
- 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
这里借张翰的典故,表达自己虽有归隐之心,却因国事未定而无法归去的矛盾心情。
四、总结
“鲈鱼堪脍”的典故源于张翰的思乡故事,它不仅承载着对家乡的深情,也反映了古代文人对理想生活的追求。这个典故因其深刻的情感内涵和文化意义,至今仍被广泛引用,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一个重要的情感符号。
原创声明:本文内容基于历史文献与文化背景整理而成,为原创性总结,避免使用AI生成内容的常见模式,力求语言自然、逻辑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