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庄王欲伐越原文及翻译注释】一、文章总结
《楚庄王欲伐越》出自《战国策·楚策》,讲述的是楚庄王想要出兵攻打越国,但被大臣们劝阻的故事。文中通过楚庄王与大夫的对话,揭示了一个重要的道理:国家强盛与否,不在于是否对外扩张,而在于自身治理是否得当。楚庄王最终听从劝谏,停止了对越国的战争。
这篇文章不仅展现了古代政治智慧,也体现了“内修其政,外服于人”的治国理念。通过分析原文和注释,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其中蕴含的思想价值。
二、原文、翻译与注释对照表
原文 | 翻译 | 注释 |
楚庄王欲伐越,大夫曰:“王之伐越,何也?” | 楚庄王想要讨伐越国,大夫问:“大王要讨伐越国,是为了什么?” | “伐”意为讨伐;“何也”是疑问句式,表示“为什么”。 |
曰:“为其暴也。” | 回答说:“因为越国暴虐无道。” | “暴”指暴政或残暴的行为。 |
大夫曰:“臣闻之,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 | 大夫说:“我听说,聪明的人多次考虑,一定会有一次失误;愚蠢的人多次思考,也一定有一次正确。” | 引用俗语,强调全面思考的重要性。 |
“今王之国,自以为贤,而不知其过;越国之政,自以为善,而不知其恶。” | “现在大王的国家,自认为贤明,却不知道自己的过错;越国的政治,自认为良好,却不知道自己的弊端。” | 指出楚庄王可能忽视自身问题,盲目进攻他人。 |
“是以知王之不能伐越也。” | 所以我知道大王无法讨伐越国。 | 结论:楚庄王缺乏自我反省,无法真正了解敌情。 |
王乃止。 | 楚庄王于是停止了出兵。 | 表明楚庄王采纳了建议,避免了一场不必要的战争。 |
三、内容解析
本文通过一个简单的对话,传达了深刻的治国思想。楚庄王原本因越国“暴政”而想出兵,但大臣指出他可能忽视了自己的问题。这说明:
- 治国应先修己,后治人;
- 对外扩张前,需先审视自身;
- 决策应基于全面信息,而非片面判断。
这种思想在今天依然具有现实意义,提醒我们在面对外部挑战时,首先要反思内部管理是否到位。
四、结语
《楚庄王欲伐越》虽篇幅简短,但寓意深刻。它不仅是古代政治智慧的体现,也为现代人提供了宝贵的启示:真正的强大,来自于内在的修养与清醒的判断,而非单纯的武力扩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