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生平经历简介】杜甫(公元712年-公元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著名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并称“李杜”,被后人尊为“诗圣”。他的诗歌深刻反映了唐朝由盛转衰的社会现实,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和文学价值。以下是对杜甫一生经历的简要总结。
一、生平经历总结
杜甫出生于一个世代为官的家庭,自幼聪慧好学,早年游历各地,增长见识。他一生历经战乱、仕途坎坷,但始终心系国家百姓,创作了大量反映社会现实的诗作。他的作品不仅在文学上成就非凡,也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二、杜甫生平经历表
时间 | 年龄 | 事件描述 |
公元712年 | 出生 | 杜甫生于河南巩县,出身士族家庭,父亲杜闲曾任县令。 |
725年左右 | 13岁 | 随父游历洛阳,开始接触诗文,奠定文学基础。 |
735年 | 23岁 | 考中进士,但未得官职,开始漫游江南、齐鲁等地。 |
746年 | 34岁 | 移居长安,希望入仕,但屡试不第,生活困顿。 |
755年 | 43岁 | 安史之乱爆发,杜甫携家南逃,途中写下《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等名篇。 |
759年 | 47岁 | 离开长安,流寓秦州、陇右,生活艰难,写有《三吏》《三别》等代表作。 |
760年 | 48岁 | 在成都建草堂,生活相对安定,创作进入高峰期。 |
765年 | 53岁 | 离开成都,漂泊西南,生活更加困苦。 |
770年 | 58岁 | 在湖南岳阳病逝,终年58岁。 |
三、结语
杜甫的一生是颠沛流离的一生,也是忧国忧民的一生。他用诗歌记录了时代的变迁与人民的苦难,其作品至今仍被广泛传诵。杜甫不仅是唐代文学的高峰,更是中国文学史上不可替代的重要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