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船文言文翻译及注解】《乘船》是一篇出自《世说新语·德行》的短文,讲述了东晋名士王朗与华歆在战乱中乘船避难时的不同态度,通过他们的言行对比,展现了一个人的品德与责任感。本文语言简练,寓意深刻,是学习文言文的优秀范本。
一、文章原文
> 王朗乘船避难,有一人欲附舟,朗曰:“幸尚宽,何不附?”后贼追至,朗欲舍所携者。歆曰:“本所以疑,正为此耳。既已纳其自托,宁可以急相弃邪?”遂携之而逃。
二、白话翻译
王朗乘坐船只躲避战乱,有一个人想搭船同行,王朗说:“船还宽敞,为什么不让他上船呢?”后来敌人追来了,王朗想抛弃那个搭船的人。华歆说:“当初我犹豫,正是担心这种情况。既然已经答应收留他,怎么能在危急时抛弃他呢?”于是带着那个人一起逃跑。
三、
这篇文章通过王朗与华歆在紧急情况下的不同选择,表现了两人不同的道德观念和处事方式。王朗起初慷慨,但遇险时却想背信弃义;华歆则始终坚守承诺,体现了“信义”与“责任”的重要性。文章虽短,但寓意深远,常被用来教育人们做人要讲诚信、重承诺。
四、文言知识整理表
词语 | 读音 | 词性 | 释义 | 出处 |
乘 | chéng | 动词 | 坐、搭乘 | “乘船” |
避难 | bì nàn | 动词 | 躲避灾祸 | “乘船避难” |
附 | fù | 动词 | 搭乘、跟随 | “欲附舟” |
幸 | xìng | 副词 | 幸好、幸好 | “幸尚宽” |
宁 | níng | 副词 | 怎么、难道 | “宁可以急相弃邪” |
携 | xié | 动词 | 搀扶、带 | “遂携之而逃” |
五、思想内涵分析
1. 诚信为本:华歆的行为体现了“言而有信”的美德,即使在危急时刻也不忘承诺。
2. 责任意识:面对困境,华歆没有因形势所迫而放弃他人,表现出强烈的责任感。
3. 人性考验:文章通过一个简单的场景,揭示了人在面临利益与道义冲突时的选择,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
六、教学建议
- 文言词汇积累:重点掌握“乘”“附”“宁”等常见实词和虚词。
- 人物性格分析:引导学生比较王朗与华歆的性格差异,理解作者的褒贬态度。
- 道德启示:结合现实生活,探讨诚信与责任的重要性,提升学生的道德认知。
通过这篇《乘船》,我们不仅能够学习到文言文的基础知识,更能从中领悟到做人做事的道理。它是一篇值得反复品味的经典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