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沆瀣一气的沆瀣是什么意思】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听到“沆瀣一气”这个成语,用来形容两个人或几个人臭味相投、勾结在一起做坏事。但很多人并不清楚“沆瀣”二字的真正含义。其实,“沆瀣”并不是现代汉语中常见的词语,而是源自古代的一种自然现象。
一、
“沆瀣”一词最早出自唐代的《隋书·天文志》,原意是指夜间的露水和雾气。古人认为,夜晚的露水与雾气相遇时,会形成一种朦胧的景象,称为“沆瀣”。后来,这个词语被引申为“相互结合、融为一体”的意思。
在成语“沆瀣一气”中,“沆瀣”象征着两件本不相干的事物或人,因某种原因而结合在一起。因此,“沆瀣一气”比喻的是那些有共同利益或不良动机的人互相勾结、狼狈为奸的行为。
二、表格展示
词语 | 含义 | 出处 | 引申义 | 成语解释 |
沆瀣 | 夜间露水与雾气的合称 | 《隋书·天文志》 | 相互结合、融为一体 | 比喻勾结在一起、狼狈为奸 |
沱瀣 | (注:常见误写) | —— | —— | 非标准用法,应为“沆瀣” |
三、注意事项
- “沆瀣”是“hàng xiè”,不是“tǔ xiè”或“dù xiè”,注意发音。
- 在使用“沆瀣一气”时,多用于贬义,形容人品低劣、行为不端。
- 这个成语虽源于古文,但在现代汉语中仍广泛使用,具有较强的表达力和形象性。
通过了解“沆瀣”的本义和引申义,我们可以更准确地理解“沆瀣一气”这一成语的内涵,也能在实际使用中避免误读和误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