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如圭臬的成语解释及意思】“奉如圭臬”是一个常用汉语成语,用来形容对某人或某事极其尊重、敬仰,将其视为至高无上的准则或标准。该成语源于古代对玉器的高度重视,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
一、成语解释
项目 | 内容 |
成语 | 奉如圭臬 |
拼音 | fèng rú guī niè |
出处 | 《礼记·曲礼上》:“奉若圭臬。” |
字面意思 | 把圭和臬当作神明一样供奉 |
引申意义 | 将某人或某物视为最高准则或权威 |
使用场景 | 多用于表达对权威、经典、名人等的高度尊敬 |
近义词 | 奉为圭臬、奉若神明、尊崇备至 |
反义词 | 置若罔闻、漠不关心、不屑一顾 |
二、成语含义总结
“奉如圭臬”原意是指将圭和臬这两种古代重要的礼仪用具视作神圣之物来供奉,后引申为对某种思想、人物或原则的极度推崇和效仿。在现代汉语中,这一成语常用于形容一个人对某位导师、学者、经典著作或某种理念的极高敬重,甚至将其奉为行动的指导原则。
例如:
- 他对孔子的思想奉如圭臬,一生致力于研究儒家经典。
- 在学术界,他的理论被许多学者奉如圭臬。
三、使用注意事项
1. 适用对象:多用于对权威、典范、经典等的尊重,不宜用于日常琐事。
2. 情感色彩:带有强烈的敬仰与推崇意味,语气庄重。
3. 搭配习惯:通常与“为”、“作”、“视”等动词连用,如“奉为圭臬”、“视如圭臬”。
四、总结
“奉如圭臬”是一个富有文化底蕴的成语,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权威与经典的敬畏之情。在现代语境中,它依然广泛应用于正式或半正式场合,表达对某种思想、人物或原则的高度认可与尊重。
成语 | 奉如圭臬 |
含义 | 将某人或某物视为至高无上的准则 |
用法 | 表达高度敬重与推崇 |
文化背景 | 起源于古代对玉器的崇拜 |
适用场景 | 学术、思想、道德等领域 |
通过了解这个成语的来源与用法,我们不仅能更好地掌握其含义,也能更准确地在写作与交流中运用它,提升语言表达的深度与文化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