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钟毁弃是什么意思】“黄钟毁弃”是一个汉语成语,源自《楚辞·卜居》中的“黄钟毁弃,瓦釜雷鸣”,意思是高贵的乐器被毁坏,而低劣的陶器却发出轰鸣声。这个成语常用来比喻贤才被埋没、奸佞之人得势,社会风气不正,正义被压制。
“黄钟毁弃”原指古代音律中最重要的“黄钟”乐器被毁,象征着正统、高尚的事物遭到破坏或忽视。后引申为对社会现象的批判,表示有才能的人被冷落,而无德之人却占据高位,造成是非颠倒、黑白不分的局面。
该成语多用于文学作品或评论中,表达对现实不满或对历史事件的反思。
表格说明:
词语 | 含义 | 出处 | 用法 | 引申义 | 情感色彩 |
黄钟毁弃 | 高贵的乐器被毁,比喻贤才被埋没 | 《楚辞·卜居》 | 多用于书面语、文学作品 | 贤才被忽视,奸佞得势 | 批判、讽刺、无奈 |
延伸理解:
在古代文化中,“黄钟”是十二律中的第一律,象征正统与秩序。当它被毁弃,意味着整个音律系统受到破坏,也暗示了社会秩序的混乱。因此,“黄钟毁弃”不仅是对音乐的描述,更是对政治、道德和文化的深刻隐喻。
在现代语境中,这一成语仍可用于形容人才得不到重用、社会公平缺失的现象,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
如需进一步探讨其在文学作品中的应用或具体历史背景,可继续提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