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史左思原文及译文】《咏史》是西晋诗人左思的代表作之一,共八首,内容多借历史人物抒发个人怀才不遇、对现实不满的情感。其中最著名的是第三首,以“金谷千年后,谁人识古丘”起笔,表达了对历史兴衰和人生无常的感慨。
以下是对《咏史》(其三)的原文、译文及
一、原文
> 郁郁涧底松,离离山上苗。
> 以彼径寸茎,荫此百尺条。
> 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
> 地势使之然,由来非一朝。
> 金谷千年后,谁人识古丘?
二、译文
> 沉静的山涧底部生长着高大的松树,而山上的小草却显得茂盛。
> 那么细小的茎秆,却遮蔽了百尺高的大树。
> 世家子弟占据高位,而有才华的人却被埋没在低层。
> 这是地势造成的,不是一时之故。
> 千年之后,还有谁会记得那座古墓呢?
三、
这首诗通过自然景象对比,揭示了社会中“贤者居下,贵者居上”的不公现象,表达了诗人对门阀制度的不满和对人才被压抑的深切同情。
项目 | 内容 |
作者 | 左思(西晋) |
作品 | 《咏史》其三 |
主题 | 对社会不公与人才埋没的批判 |
艺术手法 | 借景抒情、对比反衬 |
语言风格 | 简洁凝练,含蓄深沉 |
思想内涵 | 表达对门阀制度的不满与对人才命运的同情 |
四、创作背景
左思生活在西晋时期,门阀士族垄断政治权力,寒门士子难以施展才华。他的《咏史》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写成,借古讽今,表达对现实的不满与对理想的追求。
五、文学价值
《咏史》不仅具有深刻的思想性,还在艺术表现上具有高度成就。它打破了当时浮华艳丽的文风,开创了以诗言志、以史明理的新风格,对后世诗歌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六、结语
《咏史》以其深刻的哲理和鲜明的现实批判精神,成为左思诗歌中的经典之作。它不仅是对历史的回顾,更是对现实的反思,至今仍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