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振聋发聩释义】“振聋发聩”是一个汉语成语,常用于形容言论或行为具有极大的震撼力,能够唤醒沉睡的人心或改变人们的观念。该成语最早出自唐代诗人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后经演变成为现代汉语中常用的表达方式。
一、
“振聋发聩”字面意思是“使耳聋的人也能听见”,引申为对人们思想上的强烈冲击和启发。它常用于形容那些具有深远影响的话语、文章或事件,能够打破人们的固有思维,带来深刻的反思与觉醒。
在现代社会中,“振聋发聩”的使用频率逐渐增加,尤其是在新闻评论、文学作品、社会运动等领域,用来强调某些观点或行动的重要性与影响力。
二、表格展示
项目 | 内容 |
成语名称 | 振聋发聩 |
出处 | 唐代张若虚《春江花月夜》(原句:“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
字面意思 | 使耳聋的人也能听见 |
引申含义 | 形容言论或行为极具震撼力,能唤醒人心或改变观念 |
使用场景 | 新闻评论、文学作品、社会运动、演讲等 |
近义词 | 震撼人心、发人深省、醍醐灌顶 |
反义词 | 轻描淡写、无关痛痒、平淡无奇 |
现代应用 | 多用于评价具有深刻思想或强烈社会影响力的言论或作品 |
三、结语
“振聋发聩”不仅是一个成语,更是一种精神力量的象征。它提醒我们,在信息纷杂的时代,真正有价值的声音往往能穿透表象,直击人心。无论是文学、政治还是日常生活,都需要这样的“振聋发聩”之声,来推动社会进步与思想觉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