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汗流浃背是什么意思】“汗流浃背”是一个常见的汉语成语,用来形容人在极度紧张、劳累或炎热的环境下,汗水大量流出,湿透了衣服。这个成语不仅描述了身体上的出汗现象,也常用于表达心理上的紧张或压力。
一、成语释义
词语 | 拼音 | 含义 |
汗流浃背 | hàn liú jiā bèi | 形容因剧烈运动、紧张、劳累或天气炎热而大量出汗,汗水湿透了背部和衣服。 |
二、成语来源与出处
“汗流浃背”最早出自《后汉书·马援传》:“士当见危授命,以身许国,虽死无悔。今诸将皆言,愿为国家效死力,愿得一矢以报恩。”后来在《三国志·魏书·王朗传》中也有类似用法,形容人因紧张或劳累而大汗淋漓。
三、成语用法
使用场景 | 示例句子 |
描述身体出汗 | 他在烈日下劳动了一整天,汗流浃背。 |
表达心理紧张 | 考试前他紧张得汗流浃背。 |
形容极度疲劳 | 他连续加班几天,已经汗流浃背了。 |
四、近义词与反义词
类型 | 成语 |
近义词 | 汗如雨下、大汗淋漓、浑身是汗 |
反义词 | 冷汗直流、面不改色、镇定自若 |
五、使用注意事项
1. “汗流浃背”多用于书面语或正式场合,口语中也可使用。
2. 该成语强调的是“大量出汗”的状态,常带有一定的情绪色彩,如紧张、劳累、焦虑等。
3. 不宜用于描述轻微出汗的情况,否则会显得夸张。
六、总结
“汗流浃背”是一个形象生动的成语,既可用于描写身体状态,也可用于表达心理情绪。它在日常交流和文学作品中都较为常见,具有较强的表达力和画面感。掌握其含义和用法,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汉语。
如需进一步了解其他成语,欢迎继续提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