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恬不知耻什么意思】“恬不知耻”是一个汉语成语,常用于形容一个人在做了不光彩、不道德的事情后,仍然毫无羞愧之心,甚至表现得理所当然。这个成语带有一定的贬义色彩,用来批评那些行为卑劣却不知悔改的人。
一、成语释义
项目 | 内容 |
成语 | 恬不知耻 |
拼音 | tián bù zhī chǐ |
出处 | 《汉书·王莽传》:“恬不知耻,反以为荣。” |
释义 | 指人做了坏事,不但不感到羞耻,反而觉得理所当然,毫无愧疚感。 |
用法 | 多用于书面语,形容人的品行低下或行为不端。 |
情感色彩 | 贬义词 |
近义词 | 知耻后勇(反义)、无耻之徒、厚颜无耻 |
反义词 | 知耻后勇、自惭形秽、羞愧难当 |
二、成语来源与演变
“恬不知耻”最早见于《汉书·王莽传》,原文为:“恬不知耻,反以为荣。”意思是说,王莽在篡夺汉朝政权后,不仅没有感到羞耻,反而以之为荣,表现出一种无耻的态度。
后来,“恬不知耻”逐渐演变为一个常用成语,广泛用于描述那些行为不端却毫无羞耻心的人。
三、使用场景举例
场景 | 示例句子 |
批评他人 | 他明明犯了错,却恬不知耻地否认,让人气愤。 |
描述社会现象 | 有些商家为了牟利,恬不知耻地售卖假货。 |
文学作品中 | 小说中那个角色恬不知耻的行为,让读者深感厌恶。 |
四、常见误用与注意事项
- 误用1: “恬不知耻”不能用来形容一般的失误或错误,而是特指明知是错却毫不在意。
- 误用2: 不宜用于形容小孩或年轻人的无知,应避免过度贬义。
- 正确使用: 应用于成年人或有明确道德判断的场合,如官员、商人、公众人物等。
五、总结
“恬不知耻”是一个具有强烈贬义的成语,用来形容那些做了错事却毫无羞耻之心的人。它源于古代文献,经过长期使用,已成为现代汉语中常用的表达方式。在写作和口语中,恰当使用该成语可以增强语言的表现力和批判性。
通过以上总结与表格形式的展示,我们可以更清晰地理解“恬不知耻”的含义、用法及使用场景,从而在实际应用中更加准确地掌握其表达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