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的《春望》中, 望字包含那两层意思】在杜甫的《春望》一诗中,“望”字不仅是一个简单的动作,更承载了诗人复杂的情感与深沉的思考。通过对“望”字的解读,可以深入理解这首诗的思想内涵和艺术特色。
一、
《春望》是唐代诗人杜甫在安史之乱期间所作的一首五言律诗。全诗通过描绘战乱后的长安城景象,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对亲人团聚的渴望。“望”字在诗中出现两次,分别是“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中的“望”和“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中的“望”。这两个“望”字并非单纯的“看”,而是蕴含着两层深刻的含义:
1. 视觉上的观望:指诗人站在高处远眺,看到战乱后荒凉的京城景象。
2. 情感上的期盼:表达诗人对和平的渴望、对家人的思念以及对国家未来的希望。
因此,“望”字既是一种客观的观察行为,也是一种主观的情感寄托,体现了杜甫诗歌中“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典型风格。
二、表格展示
层次 | 含义 | 诗句出处 | 解读 |
第一层 | 视觉上的观望 |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 诗人站在高处,看到战乱后的长安城,山河依旧,但城池荒芜,草木丛生,表现出一种苍凉的景象。 |
第二层 | 情感上的期盼 |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 诗人因忧思而不断抓挠头发,显得更加衰老,表现出他对国家前途的担忧和对家人团聚的深切期盼。 |
三、结语
“望”字在《春望》中不仅是诗人的动作描写,更是其内心世界的写照。它融合了现实的观察与情感的投射,使整首诗充满了浓厚的悲剧色彩和深沉的人文关怀。这种“望”不仅是对景物的凝视,更是对人生、对国家、对未来的深刻思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