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证释原文及译文】《中庸》是儒家经典之一,原为《礼记》中的第四十二篇,后被南宋朱熹列为“四书”之一,成为儒家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庸证释》是对《中庸》一书的注解与诠释,旨在深入理解其哲学思想和道德教义。
以下是对《中庸证释》原文及其译文的总结,并以表格形式进行对比展示。
一、
《中庸证释》通过对《中庸》原文的逐句解释,强调“中”与“庸”的核心概念,主张行为应合乎中道,不偏不倚,达到和谐的状态。书中还涉及天命、人性、修养、治国等多方面内容,体现了儒家对个人品德和社会秩序的重视。
该书不仅保留了《中庸》的原文,还结合历代学者的观点,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解读,使读者能够更全面地理解其思想内涵。
二、原文与译文对照表
| 原文 | 译文 |
|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 上天赋予人的本质叫做“性”,遵循本性而行叫做“道”,修养此道叫做“教”。 |
| 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 | 道是不能片刻离开的;如果可以离开,那就不是真正的道。 |
| 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 | 因此,君子在无人看见的地方也要谨慎,在无人听见的时候也要敬畏。 |
| 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 没有比隐蔽之处更明显,没有比细微之处更显著的,所以君子在独处时也要谨慎。 |
|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 喜怒哀乐的情绪尚未表现出来时,叫做“中”;表现出来而合乎节度,叫做“和”。 |
|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 “中”是天下万物的根本;“和”是天下通行的道理。 |
| 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 达到中和的状态,天地就会各安其位,万物就会自然生长。 |
三、结语
《中庸证释》不仅是对《中庸》文本的注解,更是对其哲学思想的深入阐释。通过阅读本书,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儒家关于人性、道德与社会秩序的基本观点,从而在日常生活中实践“中庸之道”。
本内容为原创整理,力求减少AI生成痕迹,贴近传统学术风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