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国论所有特殊句式】《六国论》是苏洵所写的一篇经典议论文,文章以战国时期六国灭亡的历史为背景,分析其失败的原因,提出“弊在赂秦”的中心论点。这篇文章语言精炼、逻辑严密,在文言文中具有较高的代表性和研究价值。本文将对《六国论》中出现的特殊句式进行系统梳理与总结,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文言文的表达方式。
一、特殊句式分类及例句
在文言文中,“特殊句式”主要包括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省略句等。下面是对《六国论》中出现的这些句式的总结:
| 句式类型 | 定义 | 例句 | 出处 |
| 判断句 | 用“也”、“者……也”表示判断关系 |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 第一段 |
| 被动句 | 表示主语受动于谓语 | “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 | 第二段 |
| 宾语前置 | 宾语放在动词之前 | “此言得之。”(即“得此言”) | 第三段 |
| 定语后置 | 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 | “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 | 第二段 |
| 状语后置 | 状语放在动词之后 | “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 第二段 |
| 省略句 | 省略了某些成分,需根据上下文补全 | “小则获邑,大则得城。”(省略主语“秦”) | 第二段 |
二、具体分析
1. 判断句
文章开头即用判断句引出中心论点:“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这里的“非……也”结构明确表达了否定判断,强调“弊在赂秦”这一核心观点。
2. 被动句
如“举以予人,如弃草芥”,虽未使用“被”字,但“举”字隐含了被动意义,说明六国将土地轻易送给秦国,表现出其政治上的软弱。
3. 宾语前置
“此言得之”是典型的宾语前置句式,正常语序应为“得此言”,这种倒装增强了语气,使句子更具表现力。
4. 定语后置
“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中,“暴秦之欲”是“欲”的定语,修饰“欲”,形成一种强调效果,突出秦国贪婪的本质。
5. 状语后置
“奉之弥繁,侵之愈急”中,“弥繁”和“愈急”分别作“奉”和“侵”的状语,表示程度递增,形象地描绘了秦国的侵略行为。
6. 省略句
“小则获邑,大则得城”中,省略了主语“秦”,通过对比手法,突出秦国在不同情况下的扩张策略。
三、总结
《六国论》作为一篇优秀的议论文,不仅内容深刻,而且语言运用极为讲究。通过对其中特殊句式的分析可以看出,作者在文言文的表达上非常注重语法结构的多样性与灵活性,使得文章既严谨又富有表现力。
掌握这些特殊句式,有助于我们更准确地理解古文的含义,提升文言文阅读与写作的能力。对于学习文言文的学生而言,《六国论》不仅是一篇思想深刻的议论文,更是一篇值得反复研读的语言范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