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山夜雨古诗原文】“巴山夜雨”这一意象最早出自唐代诗人李商隐的《夜雨寄北》。这首诗以深情的语言描绘了诗人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尤其是“巴山夜雨涨秋池”一句,成为后世文人吟咏不衰的经典名句。
一、古诗原文
《夜雨寄北》
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
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
却话巴山夜雨时。
二、
这首诗通过描绘一个秋夜的雨景,表达了诗人对远方亲人的深切思念。诗中“巴山夜雨”不仅是自然景象的描写,更象征着孤独与离别的情感。全诗语言简练,情感真挚,是唐代诗歌中极具代表性的抒情作品之一。
三、关键词解析表
词语 | 含义说明 |
巴山 | 地名,泛指四川一带的山区,常用于诗词中表达远离家乡的意境。 |
夜雨 | 暗示夜晚的雨景,营造出一种孤寂、忧伤的氛围。 |
秋池 | 秋天的池塘,雨水上涨,暗示季节变化和时间的流逝。 |
西窗烛 | 西窗下的蜡烛,象征温馨的家庭生活,与“巴山夜雨”形成对比。 |
共剪西窗烛 | 表达对未来团聚的期盼,是诗人内心情感的升华。 |
四、艺术特色
- 情景交融:将自然景色与个人情感紧密结合,使读者能感受到诗人内心的波动。
- 语言凝练:全诗仅28字,却蕴含丰富的情感和意境。
- 结构巧妙:前两句写现实,后两句写想象,形成时空交错的艺术效果。
五、文化影响
“巴山夜雨”已成为中国古典文学中的经典意象,常被后人引用或化用,如现代作家鲁迅、朱自清等都在其作品中提到过这一意境。它不仅代表了李商隐的诗风,也体现了中国古代诗歌中“以景抒情”的传统。
六、结语
《夜雨寄北》以其质朴而深情的语言,打动了无数读者的心。其中“巴山夜雨”不仅是地理上的描述,更是情感的寄托,成为中国文化中一个永恒的诗意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