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淤泥而不染是哪首诗】“出淤泥而不染”是一句广为流传的诗句,常用来形容人在恶劣环境中依然保持纯洁、正直的品格。这句话最早出自宋代著名理学家周敦颐的《爱莲说》。该文通过赞美莲花的高洁品质,表达了作者对理想人格的追求。
一、
“出淤泥而不染”出自北宋哲学家周敦颐的《爱莲说》,原文为:“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意思是:我唯独喜爱莲花,它从污泥中生长出来,却不被污染;在清水里洗涤过,却不显得妖艳。
这首散文不仅语言优美,而且寓意深刻,表达了作者对高尚品德的推崇。在现代语境中,“出淤泥而不染”常用来形容一个人在复杂或不良的环境中仍能坚守本心、不随波逐流。
二、信息对比表
项目 | 内容 |
句子出处 | 周敦颐《爱莲说》 |
原文句子 |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
作者 | 周敦颐(北宋理学家) |
作品类型 | 散文(《爱莲说》) |
释义 | 在污浊的环境中不被污染,保持纯洁、正直的品性 |
现代用法 | 形容人有坚定的道德操守,不被外界不良影响所左右 |
三、延伸理解
《爱莲说》全文虽短,但结构严谨,立意深远。周敦颐借莲喻人,表达自己对“君子”人格的向往。他将莲花与牡丹、菊花等对比,强调“莲”具有“不蔓不枝,香远益清”的特质,象征着一种淡泊名利、独立自持的精神境界。
“出淤泥而不染”不仅是对莲花的赞美,更是对理想人格的描绘,至今仍被广泛引用,成为人们修身立德的重要参考。
结语
“出淤泥而不染”一句,虽简短却内涵丰富,承载了中华文化中对高尚品德的追求。无论是文学欣赏还是人生修养,都值得我们细细品味和践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