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狗烹意思】“走狗烹”是一个汉语成语,常用于形容在权力斗争中,原本被利用的人在目的达成后被抛弃或杀害。这个成语源自历史典故,具有强烈的讽刺意味,常用来批评那些背信弃义、忘恩负义的行为。
一、成语解释
项目 | 内容 |
成语 | 走狗烹 |
拼音 | zǒu gǒu pēng |
出处 | 《史记·越王勾践世家》:“蜚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 |
含义 | 原指猎狗在捕获猎物后被杀,比喻有功之人被抛弃或杀害 |
用法 | 多用于贬义,形容背叛、忘恩负义的行为 |
近义词 | 忘恩负义、卸磨杀驴、过河拆桥 |
反义词 | 知恩图报、饮水思源 |
二、出处与典故
“走狗烹”最早出自《史记·越王勾践世家》,原文为:
> “蜚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
这句话的意思是:当飞鸟被捕尽时,好的弓就被收起来;当狡猾的兔子被猎杀后,猎狗就被烹煮了。司马迁借此比喻君主在取得胜利后,对曾经帮助自己的臣子进行清洗或抛弃。
这一典故后来被广泛引用,成为描述政治斗争中“功高震主”者结局的经典说法。
三、现代应用
在现代社会,“走狗烹”常被用来形容以下几种情况:
1. 职场关系:员工在完成重要任务后被辞退,或者被上司冷落。
2. 商业合作:合作伙伴在达成目标后被忽视或抛弃。
3. 政治斗争:领导人成功后,对曾经支持自己的人进行打压。
这些现象虽然不一定完全符合古代的“走狗烹”,但其背后的心理和行为逻辑是一致的。
四、总结
“走狗烹”不仅是一个历史成语,更是一种社会现象的写照。它提醒人们,在利益面前,忠诚与信任可能并不总是长久的。在现实生活中,保持警惕、懂得进退,是避免成为“走狗”的关键。
总结要点 | 内容 |
成语含义 | 功成后被抛弃或杀害 |
来源 | 《史记》中的典故 |
现代意义 | 描述背叛、忘恩负义的行为 |
应用场景 | 职场、商业、政治等 |
启示 | 在利益面前需保持清醒,避免成为牺牲品 |
通过了解“走狗烹”的含义与背景,我们不仅能更好地理解古文,也能在现实中更加理性地看待人际关系与权力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