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德拉塞卡极限、奥本海默极限大约分别是几倍太阳的质量】在天体物理学中,恒星的最终命运与其质量密切相关。当大质量恒星耗尽核燃料后,其核心会发生剧烈的坍缩,最终可能形成中子星或黑洞。而“钱德拉塞卡极限”和“奥本海默极限”是描述这一过程的重要概念,它们分别代表了不同天体结构的稳定边界。
一、总结
- 钱德拉塞卡极限:指的是白矮星能够稳定存在的最大质量,超过这个极限,白矮星将无法抵抗自身的引力而发生坍缩,最终可能形成中子星或黑洞。
- 奥本海默极限:是指中子星能够维持稳定状态的最大质量,一旦超过这一极限,中子星也会因自身引力而进一步坍缩,形成黑洞。
这两个极限值是理解恒星演化和黑洞形成的关键参数。
二、表格对比
极限名称 | 定义 | 大约质量(太阳质量) | 说明 |
钱德拉塞卡极限 | 白矮星能稳定存在的最大质量 | 约1.44倍 | 超过此值,白矮星将无法维持稳定 |
奥本海默极限 | 中子星能稳定存在的最大质量 | 约2.0–3.0倍 | 具体数值尚有争议,不同模型差异较大 |
三、补充说明
钱德拉塞卡极限由印度裔美国天体物理学家苏布拉马尼扬·钱德拉塞卡提出,基于量子力学中的泡利不相容原理,解释了白矮星为何能抵抗引力坍缩。而奥本海默极限则源于奥本海默与合作者对中子星结构的研究,尽管具体数值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但它是判断中子星是否能稳定存在的关键标准。
需要注意的是,这些极限并非绝对不变的常数,而是依赖于具体的物理条件和模型假设。随着天体物理研究的深入,这些数值可能会被进一步修正和完善。
通过了解这些极限,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宇宙中不同天体的演化路径,以及黑洞形成的临界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