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步诗介绍】《七步诗》是中国古代文学中一首极具代表性的短诗,相传为三国时期魏国诗人曹植所作。这首诗以简练的语言表达了深刻的悲愤与无奈,是历史上著名的“兄弟相争”故事的文学体现。其背景与内容在后世广为流传,成为文人墨客吟咏的经典。
一、
《七步诗》全文如下:
> 煮豆燃豆萁,
> 漏米煮豆羹。
> 萝菔在釜中,
> 泣涕不应声。
这首诗通过描绘煮豆的过程,隐喻了兄弟之间的骨肉相残。其中,“豆萁”指的是豆茎,用来烧火;“豆羹”则是煮熟的豆子;“萝菔”可能指萝卜,但也有学者认为应为“漉”字,意为滤取豆汁。整首诗语言质朴,情感深沉,展现了作者内心的痛苦与对亲情的哀叹。
二、历史背景
- 创作时间:约公元220年左右,曹操去世后,曹丕继位,曹植因才华横溢而受到猜忌。
- 创作缘由:据传曹丕逼迫曹植在七步之内作诗,否则将处死。曹植即兴写下此诗,表达对兄长的不满和对自身处境的悲愤。
- 流传情况:此诗虽不见于正史记载,但在《世说新语》等文献中有相关描述,成为后世文学作品的重要题材。
三、诗歌特点
| 特点 | 内容说明 |
| 语言简练 | 全诗仅四句,用词朴素,却寓意深刻。 |
| 比喻手法 | 以“煮豆”比喻兄弟相残,形象生动。 |
| 情感真挚 | 表达了作者对亲情的痛惜与无奈。 |
| 历史影响 | 成为后世文学创作的重要素材,被多次引用和改编。 |
四、文化意义
《七步诗》不仅是一首诗,更是一种文化符号,象征着权力斗争中的亲情悲剧。它反映了古代社会中兄弟之间因权力而产生的矛盾,也体现了文人面对政治压力时的无奈与坚韧。在后世的文学、戏剧、影视作品中,常有对这首诗的演绎和再创作。
五、结语
《七步诗》以其简洁的语言和深刻的情感,成为中国古代文学中不可忽视的作品。它不仅是曹植个人命运的写照,更是那个时代文人处境的缩影。无论从文学价值还是历史意义来看,《七步诗》都值得我们深入研究与品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