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亦劳止汔于小康的意思】一、
“民亦劳止汔于小康”这句话出自《诗经·大雅·民劳》,是古代先民对理想生活状态的描述。其字面意思是:“百姓已经劳累了,应该得到安宁,达到小康的生活水平。”这里的“民亦劳止”指的是百姓长期劳作、辛苦;“汔于小康”则表示希望他们能够达到一种相对安定、富足的生活状态。
这句话反映了古代社会对民生的关注,也体现了儒家思想中“以民为本”的理念。在现代社会,“小康”一词已被赋予新的内涵,常用来指代国家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后,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的状态。因此,“民亦劳止汔于小康”不仅是对古代生活的写照,也具有现实意义,提醒我们关注民生、推动社会和谐发展。
二、核心含义表格展示
词语 | 含义 | 深层解读 |
民 | 百姓、民众 | 古代政治思想中的主体,强调“以民为本” |
亦 | 也 | 表示一种普遍性,说明百姓都处于劳累状态 |
劳止 | 劳累停止 | 指百姓长期劳作,渴望休息和安定 |
汔 | 仅、几乎 | 表示一种程度上的接近或期望 |
小康 | 相对富裕、安定的生活 | 古代的理想社会状态,现代引申为经济发展阶段 |
三、现实意义
在今天,“小康”已经成为中国社会发展的重要目标之一。它不仅代表物质生活的改善,也包括精神文化的提升和社会的公平正义。从“民亦劳止汔于小康”可以看出,古人早就意识到劳动与生活之间的关系,并希望通过制度安排让百姓过上安稳的日子。
现代社会中,政府通过扶贫攻坚、社会保障、教育医疗改革等措施,努力实现“全面小康”,正是对这一古老理念的延续和实践。
四、结语
“民亦劳止汔于小康”不仅是古文中的一个句子,更是一种对民生关怀的体现。它提醒我们,在追求经济发展的同时,不能忽视人民的基本生活需求。只有真正实现“小康”,才能构建一个更加和谐、稳定的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