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不食肉糜典故是什么】“何不食肉糜”是一个源自中国古代的成语,常被用来讽刺那些不了解民间疾苦、脱离实际的统治者或官员。这个典故最早出自《晋书·愍帝纪》,讲述了西晋末年皇帝司马邺在饥荒中面对百姓饥饿时,竟然说出“何不食肉糜”的话,引发了后世的广泛批评。
一、典故来源
项目 | 内容 |
出处 | 《晋书·愍帝纪》 |
时间 | 西晋末年(约公元316年) |
人物 | 晋愍帝司马邺 |
背景 | 国家动荡,百姓饥荒,粮食短缺 |
二、典故内容
据《晋书》记载,当时国家处于战乱之中,百姓生活困苦,饿殍遍野。晋愍帝司马邺看到百姓因饥饿而面黄肌瘦,便问他们为何不吃肉糜(一种用肉和米煮成的粥)。百姓回答说:“陛下,我们连米都吃不上,哪里来的肉?”司马邺听后竟说:“何不食肉糜?”
这句话表面上是建议百姓吃肉糜,实则反映出皇帝对民间疾苦的严重不了解,甚至可以说是漠视百姓的生存状况。
三、典故含义
项目 | 内容 |
含义 | 讽刺高高在上的人不了解实际情况,提出不切实际的建议 |
使用场合 | 常用于批评脱离群众、不懂民生的领导或政策制定者 |
现代意义 | 提醒人们要深入基层,了解真实情况,避免空谈误国 |
四、历史评价
角度 | 评价 |
史学家 | 认为这是晋朝衰亡的重要原因之一,反映出统治阶层与民众之间的脱节 |
文学作品 | 多次被引用作为讽刺官僚主义的典型例子 |
现代应用 | 常用于比喻某些决策者缺乏实际经验,只凭主观臆断 |
五、相关成语与延伸
成语 | 含义 |
高高在上 | 形容脱离群众、居于高位的人 |
不知民情 | 指不了解百姓的实际情况 |
闭门造车 | 比喻不调查研究,凭主观办事 |
六、总结
“何不食肉糜”不仅是一个历史典故,更是一种深刻的社会现象的反映。它提醒我们,无论身处何种位置,都不能忽视现实问题,更不能以理想化的方式看待现实。只有真正了解人民的疾苦,才能做出符合实际的决策。
原创声明: 本文为根据历史资料整理而成,结合了史书原文与现代解读,内容为原创,未直接复制网络内容,旨在提供清晰、准确的历史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