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不阿贵绳不挠曲是哪本书】“法不阿贵,绳不挠曲”这句话出自中国古代经典文献,常被用来强调法律的公正性和权威性,不因权势而偏袒,不因弯曲而妥协。这句话虽然常见,但很多人并不清楚它的确切出处。以下是对该句来源的总结和整理。
一、
“法不阿贵,绳不挠曲”是一句寓意深刻的古语,表达了法律应公平无私、不畏强权的思想。这句话并非出自《论语》或《孟子》等儒家经典,而是来自《韩非子》一书。
在《韩非子·有度》篇中,韩非提出“法不阿贵,绳不挠曲”,意思是:法律不应偏袒权贵,就像绳子不会因为弯曲而改变其直性一样。这体现了法家思想中对法治的重视,主张以法律为准绳,不因人情而动摇。
此外,这句话也常被后世引用,作为强调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重要理念。在现代法治社会中,这一思想依然具有现实意义。
二、表格对比
项目 | 内容 |
原文出处 | 《韩非子·有度》 |
原文句子 | “法不阿贵,绳不挠曲。” |
作者 | 韩非(战国时期法家代表人物) |
含义 | 法律不应偏袒权贵,如同绳子不会因弯曲而改变其直线性质。 |
思想流派 | 法家思想 |
现实意义 | 强调法律的公正性与权威性,倡导依法治国、公平执法。 |
常见误传出处 | 《论语》、《孟子》等儒家经典(实际为《韩非子》) |
三、结语
“法不阿贵,绳不挠曲”虽简短,却蕴含深刻的政治哲学思想。它不仅是古代法家思想的体现,也为现代法治建设提供了历史参考。了解这句话的真正出处,有助于我们更准确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法治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