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饿殍遍野出处于哪里】“饿殍遍野”是一个极具冲击力的成语,常用来形容饥荒严重、百姓大量死亡的惨状。这一词语最早出自何处?它在历史文献中是如何被使用的?本文将对“饿殍遍野”的出处进行梳理,并结合相关历史背景进行分析。
一、成语“饿殍遍野”的出处
根据现有文献记载,“饿殍遍野”这一说法最早出现在《后汉书》中。具体来说,是东汉史学家范晔所著的《后汉书·王符传》中提到:
> “夫民者,国之本也;食者,民之命也。今民多饥饿,饿殍遍野。”
这句话的意思是:人民是国家的根本,粮食是人民的生命。如今百姓大多饥饿,饿死的人遍布田野。
虽然“饿殍遍野”作为完整成语的使用较晚,但其含义和表达方式在古代文献中已有体现。此后,历代文人、史家在描述灾荒、战乱或社会动荡时,常用“饿殍遍野”来形容民生凋敝、哀鸿遍野的景象。
二、历史背景与常见用法
历史时期 | 文献出处 | 使用情况 | 含义 |
东汉 | 《后汉书·王符传》 | 初现 | 描述饥荒严重 |
唐代 | 《新唐书》 | 常见 | 形容战乱后的惨状 |
宋代 | 《宋史》 | 多用于灾荒记录 | 强调人民苦难 |
明清 | 《明史》《清史稿》 | 延续使用 | 表达对民生的关注 |
现代 | 文学作品、新闻报道 | 广泛应用 | 警示社会问题 |
三、总结
“饿殍遍野”一词虽未在先秦文献中出现,但其思想渊源可追溯至古代对“民以食为天”的深刻认识。该成语最早见于《后汉书》,并逐渐成为描述饥荒、战乱和社会动荡的重要表达方式。
在历史长河中,这一成语不仅反映了古代社会的现实困境,也成为了后人反思民生、关注社会公平的重要文化符号。今天,尽管我们已远离饥荒年代,但“饿殍遍野”仍能引发人们对粮食安全、社会稳定等问题的深思。
四、参考文献
- 《后汉书·王符传》
- 《新唐书》
- 《宋史》
- 《明史》
- 《清史稿》
如需进一步了解某一历史时期的“饿殍遍野”现象,可结合具体朝代的灾荒记录进行深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