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草惊蛇的意思】“打草惊蛇”是一个汉语成语,出自《晋书·王导传》:“是故‘打草惊蛇’,自取败也。”原意是指在打草时不小心惊动了草中的蛇,后来用来比喻做事不谨慎,反而使对方有所警觉,从而暴露了自己的意图或计划。
这个成语常用于形容因行动不慎而让对手察觉到自己的存在或目的,导致原本的计划失败。它带有贬义,提醒人们在做事情时要小心谨慎,避免因小失大。
“打草惊蛇”原指打草时惊动了蛇,后引申为做事不谨慎,使对方察觉并采取应对措施,从而破坏原有的计划或意图。该成语多用于批评那些因粗心大意而导致失败的行为,强调行动前应考虑周全,避免不必要的暴露。
表格展示:
项目 | 内容 |
成语名称 | 打草惊蛇 |
出处 | 《晋书·王导传》 |
原意 | 打草时惊动了蛇 |
引申义 | 因行动不谨慎,使对方察觉,导致计划失败 |
使用场合 | 批评做事不周、暴露意图的行为 |
用法 | 作谓语、宾语;常用于叙述性语言中 |
同义词 | 暴露目标、打草惊兔、自投罗网 |
反义词 | 神出鬼没、暗中行动、不动声色 |
例句 | 他本想暗中调查,却因轻举妄动,打草惊蛇,被对方识破了。 |
通过以上内容可以看出,“打草惊蛇”不仅是一个生动形象的成语,更是一种对行为后果的警示。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保持谨慎和策略性是非常重要的,避免因一时疏忽而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