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盗窃乱贼而不作的作是什么】在古代文献中,“盗窃乱贼而不作”这句话出自《礼记·礼运》,原文为:“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其中“盗窃乱贼而不作”的“作”字,是理解整句话的关键之一。下面将对“作”的含义进行总结,并以表格形式清晰展示。
一、
“盗窃乱贼而不作”中的“作”,意思是“发生”或“出现”。整句话的意思是:没有盗窃、抢劫和叛乱等行为发生。这里的“作”强调的是某种负面事件不再出现,体现出社会安定、秩序井然的理想状态。
在《礼记》所描绘的大同社会中,“作”字的使用体现了儒家对理想社会治理的追求——即通过道德教化、制度建设,使得人们不再有犯罪的动机,从而实现真正的和谐与公平。
二、表格说明
词语 | 含义 | 在句中作用 | 释义 |
盗窃 | 抢劫、偷盗 | 名词 | 指非法获取他人财物的行为 |
乱贼 | 作乱之人、盗贼 | 名词 | 指扰乱社会秩序、危害人民的恶人 |
而 | 连词 | 连接前后分句 | 表示并列或转折 |
不作 | 不发生 | 动词短语 | “作”指发生、出现,“不作”即没有发生 |
三、延伸理解
“盗窃乱贼而不作”不仅是对社会治安的描述,更是一种理想社会的象征。它反映了古代思想家对“仁政”、“德治”的追求,认为只有当人们心怀善念、遵守礼法,才能杜绝暴力与犯罪的发生。
在现代社会中,虽然“作”的含义依然保留着“发生”的本义,但更多时候我们将其理解为“制造事端”或“引发冲突”。因此,在解读古文时,结合时代背景和语言习惯,有助于更准确地把握原意。
四、结语
“盗窃乱贼而不作”的“作”字,核心意义是“发生”或“出现”,强调一种社会安定、无争无乱的理想状态。理解这一字义,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把握《礼记》中关于“大同社会”的思想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