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法自毙汉语大词典】“作法自毙”是一个出自《左传》的成语,原意是指自己制定的法令或行为,最终却害了自己。在现代汉语中,这个成语常用来形容一个人因自己的错误行为或不当做法,反而导致自身陷入困境或失败。
在《汉语大词典》中,“作法自毙”被收录为一个具有明确含义和出处的成语,其解释清晰、规范,体现了汉语语言文化的丰富性与历史传承。
一、成语概述
项目 | 内容 |
成语名称 | 作法自毙 |
出处 | 《左传·昭公二十九年》:“今君之言,若风之过耳;其人之言,若水之投石,无入也。作法自毙,其人必死。” |
现代用法 | 形容因自己的行为或决策而自食其果 |
情感色彩 | 贬义 |
语法结构 | 动宾结构 |
常见搭配 | 自作自受、咎由自取 |
二、词语解析
- 作法:指制定法律、规章或采取某种行为。
- 自毙:自己死亡或失败。
- 整体含义:自己制定的规则或行为,最终导致自身的失败或灭亡。
三、使用场景举例
场景 | 例句 |
工作失误 | 他为了追求效率,忽视了流程规范,结果作法自毙,被公司辞退。 |
政治斗争 | 某官员因贪污受贿,最终作法自毙,身陷囹圄。 |
日常生活 | 这个商家为了降低成本,使用劣质材料,最终作法自毙,失去客户信任。 |
四、相关成语对比
成语 | 含义 | 与“作法自毙”的关系 |
自作自受 | 自己做的事,自己承担后果 | 相近,但更强调因果报应 |
咎由自取 | 灾祸是自己招来的 | 更强调主观责任 |
自取灭亡 | 自己招致灭亡 | 含义相近,但语气更强烈 |
五、总结
“作法自毙”作为汉语中的经典成语,不仅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也在现代语境中被广泛使用。它提醒人们做事要谨慎,不能因一时的短视或错误决定,而最终导致自身的失败。在日常生活中,无论是工作、学习还是为人处世,都应以此为鉴,避免“作法自毙”的结局。
通过《汉语大词典》的权威解释,我们可以更加准确地理解这一成语的来源与用法,从而在实际交流中正确运用,提升语言表达的准确性与文化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