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贤良是什么意思】“贤良”是一个汉语词汇,常用于描述一个人具有高尚的品德、良好的才能以及正直的品行。在古代中国,这个词常用来形容有德有才的人,尤其在政治和文化领域中具有重要意义。下面我们将从多个角度对“贤良”的含义进行总结,并通过表格形式直观展示其相关内容。
一、词语解释
项目 | 内容 |
词性 | 形容词 |
含义 | 指人有德行、有才能,品德高尚,行为端正。 |
来源 | 出自《诗经》《尚书》等古代典籍,常用于称颂贤能之人。 |
使用场景 | 多用于对官员、学者、士人的赞美或选拔标准。 |
二、词语内涵分析
1. “贤”:指有才能、有智慧、有道德修养的人。
- 如“贤者”,即有德有才的人。
2. “良”:意为善良、良好、正直。
- 强调个人的道德品质和行为规范。
两者结合,“贤良”更强调一个人不仅有能力,还要有良好的品德,是德才兼备的象征。
三、历史背景与使用情况
时期 | 使用情况 |
先秦 | 常用于对士人的评价,如“选贤与能”。 |
汉代 | 成为选拔官员的重要标准,如“举贤良方正”。 |
唐宋 | 继续沿用,成为科举制度中的一部分。 |
明清 | 在官制中仍有体现,如“贤良之士”常被朝廷重用。 |
四、现代语境中的应用
- 文学作品:常用于描写人物形象,如“这位贤良的官员深受百姓爱戴”。
- 教育领域:鼓励学生培养高尚品德和学习能力。
- 社会评价:用于表彰那些在道德、事业上表现突出的人。
五、常见搭配与例句
搭配 | 例句 |
贤良之士 | 古代常以“贤良之士”作为选拔人才的标准。 |
贤良淑德 | 多用于形容女性品德高尚、举止端庄。 |
举贤良 | 汉代以来,朝廷常通过“举贤良”选拔官员。 |
六、总结
“贤良”是一个蕴含深厚文化底蕴的词语,它不仅代表了个人的才能与智慧,更强调了道德修养的重要性。在古代,它是衡量人才的重要标准;在现代,它依然具有重要的价值,提醒人们追求德才兼备的人生目标。
总结要点 | 内容 |
定义 | 德才兼备、品德高尚的人。 |
用途 | 用于称赞、选拔、评价有德有才之人。 |
文化意义 | 体现儒家思想中对“德”的重视。 |
现代价值 | 鼓励人们注重品德与能力的双重提升。 |
如需进一步了解“贤良”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演变,可参考相关古籍或文献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