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有什么深层的社会涵义】一、
“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出自唐代诗人白居易的《卖炭翁》,原句为“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其中,“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并非原文,但这一说法常被引用来表达一种社会现象:那些穿着华丽服饰的人,并非真正从事生产劳动的劳动者,而是享受成果的权贵或商人。
这句话具有深刻的社会批判意味,揭示了贫富差距、阶级不公、劳动与收益的不匹配等社会问题。它反映了古代社会中,劳动者辛勤劳作却无法享受到应有的回报,而掌握资源和权力的人却过着奢华生活。
二、表格展示
项目 | 内容 |
出处 | 非原文,常见于对《卖炭翁》的解读或延伸引用 |
字面意思 | 穿着华丽衣服的人,不是从事养蚕工作的劳动者 |
核心含义 | 劳动者辛勤付出,却无法享受劳动成果;享受成果的往往是不劳而获的人 |
社会背景 | 古代封建社会,阶级分化严重,劳动人民生活艰辛 |
象征意义 | 表达对社会不公的不满,强调劳动价值与分配不均的问题 |
现实意义 | 在现代社会仍具借鉴意义,反映收入分配、阶层固化等问题 |
文学手法 | 对比、讽刺、隐喻 |
作者意图 | 批判社会不公,同情底层劳动者,呼吁公平与正义 |
三、结语
“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虽简短,却蕴含深刻的社会思考。它不仅是对古代社会现状的写照,也提醒我们在今天仍需关注劳动者的权益与社会公平。只有让劳动得到应有的尊重与回报,才能构建更加和谐、公正的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