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有物而行有格的格的意思】在中文语境中,“言有物而行有格”是一句富有哲理的古语,常用来形容一个人说话有内容、做事有规范。其中“格”字是理解这句话的关键之一。为了更清晰地解释“格”的含义,以下将从多个角度进行总结,并通过表格形式展示其不同语义及用法。
一、
“言有物而行有格”出自《论语·子路》篇中的“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虽未直接出现此句,但其思想与之相通。这里的“言有物”指的是说话要有实质内容,不空洞;“行有格”则强调行为要符合一定的标准或规范。
“格”在古汉语中有多种含义,常见有以下几种:
1. 标准、规范:如“规矩”、“法度”,指行为应遵循的准则。
2. 品格、风范:指人的道德修养和行为风格。
3. 格局、境界:指人所处的地位或思维方式。
4. 格式、样式:如文章的结构、书法的笔画等。
在“行有格”中,“格”主要取第一种含义,即“规范、标准”,强调做人做事要有分寸、有原则。
二、表格展示:“格”的不同含义及例句
含义 | 解释说明 | 例句/出处 |
标准、规范 | 行为应遵循的规则或界限 | “行有格”——《论语》相关思想 |
品格、风范 | 个人的道德修养和行为风格 | “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论语》) |
格局、境界 | 人的思想高度或处事方式 | “胸有大志,气度不凡。” |
格式、样式 | 文章、书法等的形式结构 | “文有格,诗有律。” |
三、结语
“言有物而行有格”不仅是一种语言表达的要求,更是对个人修养和行为规范的倡导。“格”在这里的核心意义是“规范”和“标准”,提醒我们在言行中应有所遵循,保持内心的正直与外在的得体。只有做到“言有物”,才能避免空谈;只有做到“行有格”,才能赢得尊重与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