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铜钱局名对照表】清代是中国历史上货币制度较为完善的时期之一,为了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清政府在全国各地设立了多个铸造铜钱的机构,称为“铜钱局”。这些铜钱局在不同历史时期设立、撤销或迁移,其名称和分布也有所变化。了解清代铜钱局的名称及其所在地区,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研究当时的货币流通与经济状况。
以下是一份关于清代主要铜钱局的简要总结及对应表格,便于查阅与参考。
一、清代铜钱局概述
清代的铜钱局主要负责铸造官方通行的制钱(即“康熙通宝”、“乾隆通宝”等)。由于各地经济情况不同,朝廷根据实际需要设立不同的钱局,并在不同时期进行调整。多数钱局设于省会或重要商业城市,也有部分设于边远地区。
铜钱局的名称多以地名或皇帝年号命名,如“京局”、“苏州局”、“扬州局”等。有些钱局在清朝中后期因战乱或财政困难而停铸,甚至被废除。
二、清代铜钱局名对照表
| 序号 | 钱局名称 | 所在地 | 设立时间 | 停铸时间 | 备注 |
| 1 | 京局 | 北京 | 顺治年间 | 民国初年 | 中央官局,主要为皇室供钱 |
| 2 | 苏州局 | 江苏苏州 | 顺治年间 | 清末 | 铸造质量较高 |
| 3 | 扬州局 | 江苏扬州 | 顺治年间 | 清末 | 以“扬州通宝”著称 |
| 4 | 西安局 | 陕西西安 | 顺治年间 | 清末 | 地处西北,铸造量较少 |
| 5 | 成都局 | 四川成都 | 顺治年间 | 清末 | 为西南地区主要钱局 |
| 6 | 广州局 | 广东广州 | 顺治年间 | 清末 | 铸造量大,流通广泛 |
| 7 | 福州局 | 福建福州 | 顺治年间 | 清末 | 闽南地区主要钱局 |
| 8 | 南京局 | 江苏南京 | 顺治年间 | 清末 | 又称“江宁局” |
| 9 | 武昌局 | 湖北武昌 | 顺治年间 | 清末 | 长江流域重要钱局 |
| 10 | 杭州局 | 浙江杭州 | 顺治年间 | 清末 | 铸造精美,流通范围广 |
| 11 | 太原局 | 山西太原 | 顺治年间 | 清末 | 山西地区主要钱局 |
| 12 | 兰州局 | 甘肃兰州 | 顺治年间 | 清末 | 西北边疆地区重要钱局 |
| 13 | 奉天局 | 辽宁沈阳 | 顺治年间 | 清末 | 东北地区主要钱局 |
| 14 | 河南局 | 河南开封 | 顺治年间 | 清末 | 黄河流域重要钱局 |
| 15 | 云南局 | 云南昆明 | 顺治年间 | 清末 | 云南铜矿资源丰富 |
三、结语
清代铜钱局作为当时重要的货币铸造机构,不仅反映了中央对地方经济的控制,也体现了各地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通过了解这些钱局的设立与变迁,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清代货币体系的运作方式以及区域经济的特点。
本表仅列出清代较具代表性的铜钱局,实际历史上可能还有更多地方钱局未被列入,但以上内容已能为研究清代钱币提供基本参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