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字千金的典故】“一字千金”是一个广为流传的成语,出自中国古代的历史故事。它原本是用来形容文章或字句的价值极高,后来也常用来形容语言精炼、意义深远。
一、典故来源
“一字千金”的典故最早来源于《史记·吕不韦列传》。战国时期,秦相吕不韦为了巩固自己的政治地位,召集门客编纂了一部名为《吕氏春秋》的书。这部书汇集了诸子百家的思想,内容丰富,博大精深。
为了宣传这部书,吕不韦在城门上贴出告示,称如果有人能增删一个字,就赏金千两。结果,没有人敢轻易改动,因为这本书的内容已经非常精妙,几乎无可挑剔。于是,“一字千金”便成了对这部书的高度评价,也逐渐演变为一个成语,用来形容文字的价值极高。
二、成语含义
- 字面意思:一个字的价值相当于一千两黄金。
- 引申义:形容文章、语言或字句极为珍贵、精炼、有分量。
- 使用场景:常用于称赞文章、书法、诗词等作品的高超水平。
三、历史影响
“一字千金”不仅体现了古代文人对文字的重视,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对知识和文化的尊重。这个成语至今仍广泛应用于文学、艺术、教育等多个领域,成为衡量语言质量的一个重要标准。
四、总结对比表
项目 | 内容 |
典故出处 | 《史记·吕不韦列传》 |
主要人物 | 吕不韦、门客 |
成语含义 | 一个字价值千金,形容文字珍贵 |
历史背景 | 战国时期,吕不韦为宣传《吕氏春秋》 |
引申意义 | 形容语言精炼、价值高 |
使用场景 | 文学、书法、诗词、教育等 |
现代应用 | 赞扬优秀作品、强调语言的重要性 |
通过这个典故可以看出,古人对文字的重视程度远超现代人的想象。而“一字千金”不仅是一个成语,更是一种文化精神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