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之侨献琴原文全文】一、
《工之侨献琴》是明代文学家宋濂所著的一篇寓言故事,通过讲述一位名叫工之侨的琴师将自己制作的琴献给朝廷,却因琴的外表与当时权贵的审美不符而遭到冷遇的故事,揭示了当时社会对艺术价值的误解以及权贵阶层盲目追求外在形式的现象。
故事中,工之侨精心打造了一把琴,但当他将琴献给朝廷时,官员们只关注琴的外观是否华丽,并未真正欣赏其音质和工艺。最终,这把琴被当作普通乐器丢弃,直到后来一位真正的音乐家才认识到它的价值。
该文以简练的语言表达了对艺术真谛的思考,批判了表面化、功利化的社会风气,同时也体现了作者对真正艺术精神的推崇。
二、原文全文
工之侨献琴
工之侨得良桐焉,斫而为琴,弦而鼓之,金声而玉应。自以为天下之美也,献之太常。太常以示乐官,乐官曰:“非古也。”于是又献之于太乐,太乐以示钟律,钟律曰:“非雅也。”于是又献之于公卿,公卿曰:“非奇也。”于是又献之于王,王不听。乃弃之,置之于野。
后有好事者见之,问其故,曰:“此琴也,非俗物也。”遂取而奏之,其声清越,如泉鸣山石之间。于是人始知其美,然已晚矣。
三、关键信息对比表
项目 | 内容 |
文章出处 | 明代·宋濂《宋学士文集》 |
作者 | 宋濂 |
主题思想 | 批判社会对艺术价值的误解,强调内在美与真实价值的重要性 |
故事梗概 | 工之侨制琴献于朝廷,因不符合权贵审美而被忽视,后被识货者发现其真价值 |
道理启示 | 艺术不应被表面形式所掩盖,真正的好作品需要懂的人去欣赏 |
语言风格 | 简洁凝练,寓意深刻,富有哲理性 |
结构特点 | 叙述清晰,层层递进,结尾点题 |
四、结语
《工之侨献琴》虽短,却寓意深远,不仅是一则寓言,更是一面镜子,映照出社会对艺术认知的偏差。它提醒我们,在评价事物时,不应仅看外表,而应深入其本质,尊重真正的艺术与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