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这篇文言文的通假字】《三峡》是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所著《水经注》中的一篇著名散文,文章以简练的语言描绘了长江三峡的壮丽景色。在文言文中,通假字是一种常见的现象,即用一个字代替另一个音同或音近的字。本文将对《三峡》一文中出现的通假字进行总结,并通过表格形式清晰展示。
一、通假字总结
在《三峡》这篇文章中,通假字虽然不多,但仍有几处值得注意。这些通假字多用于古代书面语中,理解它们有助于更准确地把握文章内容和作者意图。
1. “阙”通“缺”
原文:“略无阙处。”
解释:此处“阙”通“缺”,意为“空缺、中断”。整句意思是“几乎没有空缺的地方”。
2. “曦”通“羲”
原文:“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解释:此句中虽未直接出现“曦”字,但在其他篇章中,“曦”常与“羲”通假,表示“日光”。但在《三峡》中,这一通假并不明显,因此需结合上下文判断。
3. “属”通“嘱”
原文:“属引凄异。”
解释:“属”在此处通“嘱”,意为“连续不断”。整句意思是“声音接连不断,凄凉怪异”。
二、通假字一览表
通假字 | 原文出处 | 本字 | 含义解释 | 例句翻译 |
阙 | 略无阙处 | 缺 | 空缺、中断 | 几乎没有空缺的地方 |
属 | 属引凄异 | 嘱 | 连续不断 | 声音接连不断,凄凉怪异 |
三、结语
通过对《三峡》一文中通假字的梳理,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古文的表达方式和语言特点。虽然通假字在现代汉语中已较少使用,但在阅读和研究古文时,掌握这些知识有助于提高文言文的理解能力。希望本文能为学习《三峡》的同学提供一定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