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不改色出处于哪里】“面不改色”是一个常见的汉语成语,用来形容人在面对突发情况或危险时,仍然能够保持冷静、镇定自若的表情,不露出丝毫惊慌或恐惧。这个成语在文学作品、影视剧中经常出现,常用于刻画人物的沉着与勇敢。
那么,“面不改色”究竟出自哪里呢?以下是对该成语出处的详细总结。
一、成语出处总结
项目 | 内容 |
成语 | 面不改色 |
拼音 | miàn bù gǎi sè |
含义 | 面部表情没有变化,形容非常镇定、从容不迫。 |
出处 | 《三国志·魏书·王朗传》 |
原文 | “朗曰:‘吾闻古人有言,临大节而不可夺也。’遂不改色。” |
作者 | 陈寿(西晋) |
用法 | 多用于描写人物在危急时刻的冷静表现。 |
二、详细解释
“面不改色”最早出现在《三国志·魏书·王朗传》中,原文为:“朗曰:‘吾闻古人有言,临大节而不可夺也。’遂不改色。”这句话的意思是说,王朗在面对重大事件时,依然保持冷静,没有改变脸色,表现出坚定的意志和沉稳的态度。
虽然原文中并未直接使用“面不改色”这四个字,但其含义与成语高度一致,因此后人将其引申为“面不改色”,并广泛用于描述人在压力下仍能保持镇定的形象。
三、延伸说明
1. 历史背景
王朗是三国时期曹魏的重要官员,以忠诚正直著称。他在面对政治风波或危机时,常常表现出极强的自制力,这也是“面不改色”被后人引用的原因之一。
2. 现代用法
在现代汉语中,“面不改色”不仅用于描述人物在危急时刻的冷静,也可以用来形容一个人在面对困难、批评或挑战时,依然保持自信和从容。
3. 文学与影视中的应用
如《三国演义》等历史题材作品中,常常用“面不改色”来形容诸葛亮、关羽等人物在战场上的沉着应对,增强角色的英雄形象。
四、总结
“面不改色”这一成语,虽然在古代文献中并未直接出现,但其精神内核源于《三国志·魏书·王朗传》中对王朗行为的记载。经过历史演变,它逐渐成为表达冷静、镇定、勇敢的典型成语,广泛应用于文学、影视及日常语言中。
通过了解它的出处和用法,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其背后的文化内涵和语言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