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怎么解释】一、
“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出自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是诗词中的经典语句。这句话描绘了诗人青年时期在湘江中奋力游泳的情景,表达了对革命理想和奋斗精神的追求。
“中流”指的是江河的中央,水流最急的地方;“击水”即游泳、搏击江水;“浪遏飞舟”则是形容巨大的浪涛阻挡了船只前进。整句话不仅表现了作者勇于挑战、不畏艰难的精神风貌,也象征着革命者在风雨飘摇的时代中勇往直前的决心。
二、表格解析
词语 | 含义 | 深层意义 |
到中流 | 到达江河的中心位置,水流最湍急的地方 | 象征面对困难与挑战,敢于迎难而上 |
击水 | 游泳、搏击江水 | 表现积极进取、奋发图强的精神 |
浪遏飞舟 | 巨大的浪涛阻止了船只前行 | 象征逆境与阻力,但不屈服于压力 |
三、延伸理解
“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不仅是对自然景象的描写,更是诗人内心世界的写照。它体现了青年毛泽东在动荡年代中坚定的信念和不屈的斗志。这种精神激励了无数后来者,在面对人生困境时,也要有勇气去“击水”,去突破“浪遏”。
同时,这句话也常被用来比喻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勇于担当,具有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四、结语
“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是一句富有力量与诗意的表达,展现了革命者的豪情壮志和坚韧不拔的意志。无论是在文学创作中,还是在现实生活中,它都是一种鼓舞人心的精神象征。
如需进一步分析该诗句在现代语境下的应用或与其他作品的对比,可继续探讨。